悲觀與樂觀議論文
悲觀與樂觀議論文篇1
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”,大海正是因為寬容了無數(shù)的小溪,才有了驚濤拍岸的雄渾壯闊;“萬紫千紅總是春”,春天正是由于涵蓋了嬌艷百花,綠樹青草,才有了姹紫嫣紅,楊柳堆煙。有一顆博大的心,一個寬闊的胸懷,我們才能更好的發(fā)展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正是由于能夠吸收各種文化的優(yōu)秀元素,中華文化才能夠延續(xù)至今,生生不息。世界萬物皆是如此,沒有誰能夠脫離于社會而獨立存在。因此,在為人處事,待人接物方面,我們要學會寬容。
藺相如寬容了廉頗,終成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;齊桓公寬容了管仲,成就了齊國五霸之主的大業(yè);燭之武寬容了鄭王曾經(jīng)的輕視,勇退秦軍,保鄭國以周全。我們可以看到,寬容的力量多么強大。相反,倘若周瑜能包容諸葛亮的多才,也許就不會英年早逝,三分天下必會更加精彩,也許歷史就會因此而改寫。寬容與否,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結(jié)果。寬容的重要性,由此凸顯。
而在現(xiàn)代化社會中,卻常常存在著不寬容。公共場合,經(jīng)常有人為互相踩了腳大聲爭吵;公交車前,大家爭先恐后,你擁我擠;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,人們也要戴上放大鏡看,是事態(tài)嚴重化。其實,真的有那么多的事值得我們計較嗎?當然不是。俗話說“退一步海闊天空”,凡事,只要我們放平心態(tài),設(shè)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,也許就會好很多。
學會寬容,寬容那些無關(guān)緊要的細枝末節(jié);學會寬容,寬容那些不小心中的無意冒犯;學會寬容,寬容生活中種種的不愉快。寬容是一種美德,更是一種力量,一種溫暖人心的力量。是冬日里的一束光,干涸中的一絲雨,炎熱中的一縷風。學會寬容,寬容他人,就是寬待自己。
悲觀與樂觀議論文篇2
高山畢竟留寸土,故能高聳入云;大海終須納細流,故能浩瀚無邊。
縱觀上下五千年,凡能成大事者,無不具寬廣胸懷。齊桓公不及一箭之仇,重用管仲,終成霸業(yè);劉玄德三顧茅廬得賢才,如魚得水,三分天下有其一;韓琦宴上,容人之過,部署效忠。由此可見,有忍,其乃有濟;有容,德乃大。故古之君子也,其責己也重以周,其代人也輕以約。古人如此,吾輩豈不同焉?
漢朝劉向曰:“心如大地者明,行如繩墨者章。”妙哉妙哉,“心如大地”乃心胸寬廣如地,“行如繩墨”乃辦事嚴守規(guī)范。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寬以待人,則眾人之水可載舟;反之,則眾人之水可覆舟。大千世界,蕓蕓眾生。吾輩泛泛,終日奔波往返于學堂之中,雖稍識書一二,但星星之火終難以燎原,需以“寬容”之焰使之烈燃,以鑄有用之才。“社會乃少者成才之火爐”,吾輩須以寬容之心,投身于社會這一火爐之中,多給對方一份寬容,多給世界一份愛。雖非人人能成正果,但較之遇事劍拔弩張,與人爭名奪利,則千百里也。
“容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”亦為中國百千年來流傳下來亙古不變的至理名言,眾教育者與其日誦千遍“信念常出于忠厚,疑心閉起于偏私”之流,不若當面作表率,寬容他人。此人以實際告知,遠勝日夜絮叨,謂之“挾寬容之心于生活”教者易,學者歡,不亦樂乎?
余常聞有父母教其子女遇事不可吃虧,任寬容于腦后,為利是可,吾不禁啞然失笑,悲矣!其誤以為此舉能使子女的諸多好處,卻不知其子女若如此,日久之后,必成一氣量狹小之人。自當教其寬容,任其對榮辱得失泰然處之,對別人過失付之一笑,豈不善哉。
寬容度量何來?一言,心底無私,光明磊落。人若無私,“量”亦似海納百川,山留寸土。而今吾輩,必挾一寬容之心,處事社會。此之善哉!
悲觀與樂觀議論文篇3
一樣的人生,異樣的心態(tài),由于人的思想境界不同,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相同。大體上說,人生有兩種態(tài)度:一種是樂觀的,一種悲觀的。
樂觀者與悲觀者有什么不同?譬如說吧,同樣的半杯水,悲觀者說:“唉,可惜啊,再差半杯水,杯子就完全空嘍;樂觀者則會說,哈,太好了,再有半杯水,杯子就滿了。雖然兩人面對的和擁有的都是同等的,客觀存在的——半杯水,但是兩種說法,前者好像是透出一種消極和茫然,后者卻是滿懷希望,透露出一種熱情和安慰。
“空空的杯子,什么也沒有,有什么用呢?滿滿的杯子,什么也裝不下,又有什么用呢?”“半杯水之所以叫你不舒服,因為你弄不清楚它是無力斟滿,還是剩下的。”會有人如是說。看起來這位旁觀者似乎滿有學問,說的也無道理,如果你深思一下,就能品味出一些而人尋味的哲理來,事實上恰恰適得其反。因為我們被一種假相所蒙蔽,沒有更深入看到有一種悲觀消極的情緒在左右這位旁觀者。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你所感覺的苦、累或開心、舒坦,首先是人的一種心境,牽涉到人對生活的態(tài)度。例如有一串葡萄,第一種人撿最好的先吃,第二種人撿最壞的先吃。在一般人看來,第一種該是樂觀的,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的最好的;第二種應該說是悲觀的,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的最壞的。不過,事實上卻適得其反,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,美好在他的前面。第一種人只好靠回憶了,美好已成為過去了。生活中如果你面對一串葡萄,你該選擇那一種吃法?其實,每一種選擇都反映了出一個人的生活態(tài)度,也反映出你是怎樣的一個人。
你以什么樣的目光看世界,世界就以什么樣的目光看待你。人世間的許多事,或近或遠,或遠或近,往往是因為自己的心態(tài)而改變的。人有時只要改變一下自己,便會有很多快樂和興趣。當無法改變環(huán)境時,不妨改變一下自己,便會擁有另一番風景。
分別也許是悲苦,但有一種距離美,過程的美,等待的美。我們?nèi)艨吹揭粋€破碗,可以想:“這個碗很漂亮,可惜破了一個洞。”但你可以反過來想:“這個碗雖然破了一個洞,但還是很漂亮!”如果你面對太陽,可以這樣說:“早晨的旭日黃昏便成殘陽;但你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想:今天的落日明早依然是一輪朝陽。”事物的本身沒有悲樂,而感受事物的心靈卻有悲觀和樂觀之分。悲者,樂者,心態(tài)也。正如我們常言的“命運”,如何認識命運?理解命運?改變命運?重要的是我們對命運的態(tài)度。
春來,奉一樹綠葉;春去,還一身自在。不去追逐什么,也沒有了憂傷和苦惱。天地間,沒有不平的事,只有不平的心。云卷去舒,秋風作伴,從容淡泊。至于面對西風落葉,是憂傷還是閑話,就要看人的修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