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蘇高考議論文
|
小龍
我們惟有亮劍無聲處,才能不合大流,唱出自己的旋律。范仲淹的一篇《岳陽樓記》歷來為文人墨客推崇贊賞。然而細想,倘若沒有那“前人之述備矣”的走出大流,而僅僅徘徊于“春和景明”“一碧萬頃”之泛泛言談,又怎會有《岳陽樓記》的成功。惟有在眾人無聲處發(fā)出“微斯人,吾誰與歸”的真心慨嘆,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,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。且看魯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,聽聽那不朽的聲音。
在萬眾沉默的恐怖氣氛中,魯迅先生第一個喊出了他的心聲,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劍。“沉默呵,沉默,不在沉默中爆發(fā),就在沉默中滅亡!”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聲音,宛如警鐘般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。亮劍的背后,往往是一顆不拘于時、獨立于世的心。
陳寅恪悼念王國維的那句“獨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仍在今人的耳畔回響;“風雨如晦,雞鳴不已”的聲音未曾消逝。別人已說處,自然不必再附和;別人無聲處,需要的是我們的亮劍精神!然而,現(xiàn)實中的我們,真的做到亮劍無聲處的又有幾人?
王開嶺先生在《古典之殤》中曾無奈地感慨:“我們唱了一路,卻發(fā)現(xiàn)無詞無句。”喧囂匆忙的社會中,我們歌詠的究竟是什么?能唱出自己的歌詞與心聲的,究竟能有幾人?社會在發(fā)展,但我們不能失去了自己的聲音。何不在眾人袖手旁觀之際打破冷漠的沉寂,用行動詮釋自己內(nèi)心的聲音?何不在眾人口口聲聲、模仿作秀的網(wǎng)絡世界,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見?在新時代中,亮劍無聲處需要的是“雖千萬人吾往矣”的勇氣,是海子那份&l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