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(7篇)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1】
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,即周海嬰。兒子出生時,許廣平出現(xiàn)難產跡象,當醫(yī)生向魯迅征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,他果斷回答:“留大人。”結果母子平安。
在兒子成長過程中,魯迅基本按照《我們現(xiàn)在怎樣做父親》的思想來實行,讓他“完全的解放”,其中又說:“我現(xiàn)在心以為然的,便只是愛?!睋芎胨遏斞概c我七十年》介紹,魯迅的教育方式是“順其自然,極力不多給他打擊,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愛,除非在極不能容忍,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”。有一天,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,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。后來,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:“打起來,聲音雖然響,卻不痛的?!?/p>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2】
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,是學者、作家錢鐘書的父親。
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,錢鐘書十六歲時,還痛打一頓。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,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,寒假沒回無錫。此時的錢鐘書正讀中學,沒有溫習課本,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。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,錢鐘書過不了關,于是挨了打。
1929年,錢鐘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后,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。一封信中說:“做一仁人君子,比做一名士尤切要?!彪S后一封信則表示:“現(xiàn)在外間物論,謂汝文章勝我,學問過我,我固心喜;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,力行過我,我尤心慰。”希望錢鐘書能“淡泊明志,寧靜致遠。我望汝為諸葛公、陶淵明;不喜汝為胡適之、徐志摩”。
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,埋首國學,他這樣告誡錢鐘書,不過出于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。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3】
梁啟超有九個子女,在他的教育、引導下,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,甚至還產生了“一門三院士”的佳話。這“三院士”是建筑學家梁思成、考古學家梁思永、火箭控制系統(tǒng)專家梁思禮。另外,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,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,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。
梁啟超對于子女的愛,是全方位的,不僅在求學,而且在為人處世,甚至理財、時政等諸多方面,皆以平和、平等的態(tài)度展開。閱讀《梁啟超家書》,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(xiàn)堪稱典范。
寫信時,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。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,他寫道:“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,對于你們的愛情,十二分熱烈。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,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,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?!?/p>
在求學這一方面,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,而是強調打好基礎,掌握好“火候”。他對梁思莊說:“未能立進大學,這有什么要緊,‘求學問不是求文憑’,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。”并教孩子們求學問、做學問的方法——“總要‘猛火燉’和‘慢火燉’兩種工作循環(huán)交互著用去”。
同時,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。1923年,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:“天下事業(yè)無所謂大小,只要在自己責任內,盡自己力量做去,便是第一等人物?!碑斎?,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余,梁任公沒忘了夸一夸女婿、兒媳。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4】
吉鴻昌,字世五,河南扶溝人。察綏抗日同盟軍_之一。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,以英勇善戰(zhàn)升為營長、師長,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政府主席。
1920年,25歲的吉鴻昌,當時任營長,父親吉筠亭病重。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:"當官要清白謙正,多為天下窮人著想,做官就不許發(fā)財。否則,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。"吉鴻昌含淚答應。
吉鴻昌父親病逝后,他把"做官不許發(fā)財"六字寫在瓷碗上,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,把瓷碗分發(fā)給所有官兵。在分發(fā)瓷碗大會上說:"我吉鴻昌雖為長官,但決不欺壓民眾,掠取民財,我要牢記父親教誨,做官不為發(fā)財,為天下窮人辦好事,請諸位兄弟監(jiān)督。"
吉鴻昌言行一致,一生清白謙正,處處為民眾。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,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,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,奮起抗日。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,犧牲時年僅39歲。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5】
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,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,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(yǎng)成“小大人”。
在生活中,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“無聊”,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,抱孩子,喂孩子吃飯,唱小曲逗孩子,畫畫引孩子笑,和孩子們特別親近。有一次,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,“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”,到家時,卻熟睡在父親肩頭,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。豐子愷在《給我的孩子們》一文中感嘆:“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、自然與熱情!大人間的所謂‘沉默’、‘含蓄’、‘深刻’的美德,比起你來,全是不自然的、病的、偽的!”
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,豐子愷還重視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精神。1947年,他步入知天命之年,與子女“約法”,強調最多的便是“獨立”,其中一條寫道:“大學畢業(yè)后,子女各自獨立生活,并無供養(yǎng)父母之義務,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?!蓖瑫r,子女獨立后,要與父母分居,“雙方同意而同居者,皆屬鄰誼性質,絕非義務”。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6】
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,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。勤奮、儉樸、求學、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。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:“家儉則興,人勤則健;能勤能儉,永不貧賤?!?/p>
以儉持家。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,遠離奢華。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,揮霍無度,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。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(xiāng)下老家,門外不許掛“相府”、“侯府”的匾。曾國藩要求“以廉率屬,以儉持家,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。”夫人在家手無余錢,親自下廚、紡織。
勤于治學。除了“儉”,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“勤”。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,為他們批改詩文,探討學業(yè)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。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,要他每天起床后,衣服要穿戴整齊,先向伯、叔問安,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,每天要練1000個字。
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,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:“吾家男子于看、讀、寫、作四字缺一不可。女子于衣、食、粗(工)、細(工)四字缺一不可?!?/p>
重視家教。曾國藩有3子5女,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,活到91歲。1875年,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。曾國藩規(guī)定,每個女兒出嫁,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,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。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(yǎng)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,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。
古今名人家風家訓小故事【篇7】
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,不僅自己為官清廉,教育子女也極其嚴格。范仲淹一生歷任高官,但范家一直清貧儉約家風純樸。
天圣三年,范仲淹任興化縣令,負責治理水患。許多前任都是簡單地修修堤壩應付而已,范仲淹卻親自去海邊,與當?shù)鼐用裆逃懥疾?。民工們開始修堤筑壩時,范仲淹不是坐在高堂之上而是現(xiàn)場指揮。
有一次,白天剛修好的堤壩,晚上就被海浪沖毀。民工們怨聲載道,不肯再修壩,有的則偷偷溜掉。范仲淹來到施工現(xiàn)場,不僅勸勉民工們要同心同德將壩修好,還將自己的薪俸拿出來,為民工們改善生活。民工們深受感動,立即投入到緊張的施工中。
范仲淹淡泊名利輕財重義,子女們也深受影響。范仲淹任開封知府時,曾派次子范純仁將一船五百斛的麥子運往姑蘇。
在丹陽停留時,范純仁偶遇文學家石曼卿,當時石曼卿家中連遭不幸,幾位親人相繼離世,他想安葬親人之后再回鄉(xiāng),因為沒有盤纏而寸步難行。范純仁不加思索地將整船麥子送給了石曼卿,但石曼卿還是愁眉緊鎖,范純仁就問:“石先生若還有為難之事,不妨說來”。石曼卿眼里含淚滿面羞愧地說:“兩個女兒已經找了婆家,奈何沒有嫁妝無法出門”。范純仁爽快地說:“石先生不必憂慮,只需將船只賣掉,嫁妝也就有了”。石曼卿連連道謝,范純仁則兩手空空回了家。范家兄弟的善行,一直為百姓們所推崇。
范仲淹為政清廉,世稱范文正公,而他的言傳身教,也為子女們營造了良好的家風,從而有口皆碑代代相傳,為后世人所敬仰。